15军军长向守志不当武汉军区参谋长,司令员陈再道:你脑子糊涂啦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2-05 11:21 点击次数:115
1960年的时候,向守志马上就要从那个高级别的军事学校毕业了。可没想到,就在离校前两天,他突然接到了武汉军区头儿陈再道的电话。
电话一接通,陈再道就急着开口:“关于你毕业后的打算,组织上已经商量过了。我们想请你来武汉军区,当个参谋长,你觉得这主意咋样?”
陈再道心里头琢磨着,向守志肯定会答应他的邀请,没想到向守志干脆利索地就给回绝了。
陈再道有些生气地说:“你这脑袋瓜子咋就不开窍呢!”
要是向守志接下了武汉军区参谋长这个位子,那他以后的道路肯定是顺风顺水,他咋就拒绝了呢?
【陈再道的想法】
1960年那会儿,高等军事学院眼看就要有一拨学生毕业了。各大军区的部门都急着想从这帮即将出炉的“新鲜人”里头挑些好苗子。
武汉军区的头儿陈再道也是一样,他早就盯上了十五军的军长向守志。在向守志还没去上学那会儿,他心里就已经打定主意,想让向守志来当武汉军区的参谋长。
尽管别的军区也对向守志抛出了橄榄枝,但陈再道心里琢磨着,向守志八成会看中武汉军区。
向守志打完抗美援朝的仗后,就直接带着队伍在武汉军区安顿下来了。
这么多年来,向守志始终如一地踏实工作,全心投入到军区的各项建设中,从未有过半点放松。
他对武汉军区那份深厚的情感,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而且陈再道对向守志非常看重,一直费心培养十五军。
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他和向守志之间的感情,早就不是简单的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了。私下里,他们更像是关系铁的好朋友。
因此,陈再道心里很有底,觉得向守志肯定会接受自己的建议。
可就在陈再道满心期待着向守志顺利完成学业那会儿,他突然接到了来自中央的通知。通知上说,得赶紧回北京一趟。
陈再道心里直犯嘀咕。现在国家挺平静的,没啥大事发生,中央也好久没这么火急火燎地催他回北京了。
陈再道一刻也不敢耽搁,火速赶往了北京。他一到北京,工作人员就马上领着他去了周总理的办公室。
周总理见到陈再道,赶忙热情地招呼他坐下,还详细问起了武汉军区现在的状况。
发现周总理聊的都是些日常琐事,陈再道心里虽然稍微放松了点,但心里的疑问却更重了。周总理找他来,到底是想干啥呢?
周总理聊了几句闲话后,就转到了重点上。他叫来陈再道,主要是想聊聊向守志毕业后工作安排的事情。
陈再道很早以前就跟军委还有各大军区说过,他打算把向守志留在武汉军区。
他原本的想法是,要是有啥空着的职位,就赶紧瞧瞧还有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
大家心里都明白,陈再道很想把向守志留在身边,而且向守志和陈再道关系铁得很。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打消了去拉拢向守志的主意。
不过,周总理心里另有打算。他跟陈再道讲,打算让向守志去当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的院长。
要是武汉军区的参谋长不一定非得是向守志,那就换个其他人来干。
陈再道一下子明白了,周总理这是想从他这儿“调人”呢。
陈再道对于组织的安排,从来都是二话不说,完全照着做。特别是这次,连周总理都特地找他聊过了,他心里明白,得从大局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可他心里头真不想让向守志离开武汉军区,这事儿还关乎向守志的未来,他也没法帮向守志拿主意。
周总理瞧出了陈再道的犹豫,明白他此刻难以抉择。
然后,周总理很体贴地说:“你回去跟向守志好好聊聊,看看他啥想法。要是他不乐意,组织肯定也不会硬来。”
陈再道心里头对周总理的大度和理解真是感激不尽。后来,他就直接回了武汉,琢磨着得跟向守志好好聊聊这事儿。
【向守志的决定】
回到部队后,陈再道立马给向守志打了个电话。
向守志一听到陈再道的声音,心里头那叫一个乐呵。在军事学院这些日子,他跟军区联系得少得可怜。虽说学习任务重得跟山一样,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军区的那些事儿。
他急不可耐地想了解陈再道如今在军区的建设进展,陈再道便详细回答了他的所有疑问。
后来,他兴奋地分享道,通过学习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好多以前不懂的军事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学会了导弹等尖端武器的研发技术。
向守志说,他现在每天都会学点新东西,同时琢磨着怎样把这些新知识用到军队的发展上去。
陈再道瞧他三句不离军队,心里头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感觉时机成熟了,陈再道就直接把正经事儿给挑明了。
单位特别关心你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我本来是打算让你留在武汉军区,挑大梁做参谋长的。但周总理那边有个想法,想让你去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当院长。你自己是怎么个打算呢?
陈再道讲完后,又特地补了一句:“你别有负担,主要还是看你咋想的。周总理讲了,他百分之百支持你的想法。”
事情的发展跟陈再道预想的有所不同,向守志并没有马上点头同意出任武汉军区的参谋长。
向守志想了一会儿,然后说:“这事儿我得琢磨琢磨。”
陈再道心里直犯嘀咕,这事儿还用多想吗?当上了武汉军区的参谋长,历练几年,往后一跃就成了军区司令。要是表现出色,说不定还能被调到中央去大展拳脚呢。
要是当上炮兵学校的校长,那就等于跟一线部队脱了节,往后想再往上爬,可就费劲多了。
当陈再道心里默默期盼着向守志千万别干出啥冲动的事时,他很快就接到了向守志打回来的电话。
向守志开口就讲:“领导,我心里琢磨着去炮兵学院,至于军区的参谋长这位置,您看还是挑别人吧。”
陈再道一听,脸就拉了下来:“你这是咋了,脑筋转不过弯来吗?炮兵学校的校长,你以为那么好做呢?”
陈再道发火是有原因的。那时候咱们国家刚成立没多久,到处都是等着重建的地方,钱袋子也紧得很。
西安那炮兵学校,人手紧缺,军费也是少得要命,简直就是个空架子。而且,国家建这炮兵学校,本意是为了搞导弹这些高科技武器,培育导弹部队的精兵强将。
这就是说,校长得从头开始把学校建起来,并且还得对导弹研发的技术和知识了如指掌。
向守志以前都是领兵上阵的,他并不是干这行的专家。要是真让他当上了校长,那他可就得比别人多挑点担子,责任重大啊。
可向守志明明有其他更棒的路子可选,陈再道就是搞不明白,他为啥非得拒绝自己呢。
陈再道跟他细细琢磨了其中的好处和坏处,耐心地讲当校长可不是件轻松活儿,劝他再好好琢磨琢磨。
不过,向守志立场十分强硬。陈再道只能无奈地说:“你这也太不照顾我的感受了。”
向守志不想让老首长心里不舒服,就认认真真地说明了为啥自己会选择去当校长。
他心里头清楚,要是当上军区参谋长,那前途肯定一片光明。但他也琢磨着,国家眼下正急着搞先进武器,想甩掉其他国家的束缚。
往大局着想,向守志主动挑起了这副重担。他个人那点得失,他压根儿没放在心上。只要能让国家往好处发展,祖国哪里需要,他就愿意去哪里。
陈再道被向守志的大度给打动了,看出他心意非常坚定,就不再多说什么劝他的话了。
后来,陈再道把向守志的决定跟周总理说了。
周总理得知后,笑着夸奖说:“向守志同志做的这个决定,我一点都不奇怪。他这人,历来都是敢于走在前头的。”
后来,向守志在军事学院学成毕业,就直接被安排做了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的院长,踏上了漫长建校的征程。
向守志心里暗暗发誓,他得给国家培养出顶尖的高手,造出咱们自己的第一代导弹来。
向守志心怀大志,可现实还是狠狠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建校之路,道阻且长】
学校刚建起来那会儿,向守志碰上的头一个大麻烦就是钱不够花。
为了节省日常开销,向守志把大家集中到一栋楼里,这样既方便学习也方便工作。他对水电使用都定下了严格的规矩,强调所有事情都得给科研工作让路。
他们把那栋大楼里的空教室都改成了住的地方。老师和学生在一楼上了课之后,就可以直接上二楼去歇息了。
就连学校里的各部门头头也都腾出了自己的单人间,跟大家伙一块儿挤大通铺去了。
那时候入学的学生挺少的,所以大家也没觉得有啥不方便。每天睡觉前,大伙儿就聊聊白天还没搞定的学习内容,顺便规划下第二天要做的事。
尽管环境挺糟糕的,但每个人心里都挺满足。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大家伙儿之间的感情也变得特别深厚。
向守志碰到的第二个大麻烦就是,手头上既没有足够的教材,也缺了很多必要的器材。
新中国成立后,咱们国家在搞各军种建设时,本想学学苏联的那一套。可巧不巧,那时候中苏关系正闹得僵,咱们就像是半夜里没灯走路,全得靠自己摸索了。
这样一来,学校教学就陷入了既没有课本,又缺实验设备的困境。那时候,不少人对学校的前景都挺不看好的。
向守志偏就不服输。没教材?那就自己动手编!缺器材?自己动手造就是了!
然后,他就着手联系起那些熟识的老战友,还向中央求助,希望能找出那些曾经在苏联深造或者跟苏联专家探讨过导弹技术的人才。
有了技术人员和专家们的鼎力相助,学校成功编纂了上百种教材,还精心打造了好几十个教学用具。
向守志碰到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缺人手。
向守志进了学校后才发现,这所学校竟然一个教授都没配备。
他琢磨着,就给中央提了个“育苗子行动”的建议。打算从那些重点大学里,挑些聪明能干的学生和好苗子,给他们来个专门的培训,好让他们以后能当上教授或者讲师。
中央大力赞同向守志的建议,并对那些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才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奖励。
在向守志和全校师生的共同打拼下,学校一点点壮大了起来。咱们国家的导弹研发也是越走越稳,进度飞快。
1963年那会儿,咱们国家自个儿研发的第一颗地地导弹,名叫“东风一号”,成功地飞上了天。向守志将军呢,他亲自跑到导弹发射的那个地方去了。
他看着那颗照亮中国的璀璨星星,心里激动得眼泪直流。
国家的昌盛发达,离不开众多像向守志那样无私奉献的工作者,他们才是国家的支柱,老百姓最可靠的依靠!这些人在背后不辞辛劳,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真是了不起。
#百家说史迎新春#